球网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球网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看一看:山西小杂粮产业探求“大”空间

发布时间:2021-11-18 22:12:59 阅读: 来源:球网厂家

如何发挥产业优势是政府1直10分看重的课题。有着世界小杂粮王国之称的山西,在政府的计划引导下,很多龙头企业都将眼光聚焦在了小杂粮产业上。如何将资源优势做成产业优势,进而成为山西特点现代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山西小杂粮产业必须面对的命题。

稀缺性如何表达很重要

沁州黄小米的价格走高也就是这两年的事情。沁县通过地理标志产品对小米再定义以后,使沁州黄小米这1区域公共品牌的价值得到了彰显,随后产品的价格和价值实现了有机统1。

复杂的地形、多样的气候和悠久的农耕历史,使得山西成为小杂粮的黄金产区。

据调查,山西小杂粮有豆、麦、粟、薯、黍5大类20种,种植面积1500万亩左右,约占全国的1/10,占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的近1/3;杂粮总产量100多万吨。谷子、荞麦和燕麦的面积、产量均居全国前列。

小杂粮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较高的膳食纤维、微量元素。高钙、低糖、高纤维、低脂肪等特点成为现代消费者餐桌上青睐的重要粮食品种;另外1方面,育种水平低、高寒旱作等特性条件下,产量低、年际间产量不均衡等导致的小而杂的现实导致了山西小杂粮常常出于短缺的常态。

农产品和其他产品1样,创造稀缺性,构成短缺的供不应求态势,才能实现价值和价格的统1。山西的小杂粮具有稀缺品质,具有短缺特性,市场恍如1片光明。

沁县次村乡农民常国庆从周边空壳村流转500亩土地,全部种植有机沁州黄,小米还未脱粒就有客商排队等候,年销售额160多万元。出外打工不如在家种粮,农民精耕细作的低碳绿色种植习惯也开始回归,目前全县有7万亩的沁州黄绿色小米和两万多亩有机小米基地。

另外1方面,也得承认,熬制小米稀饭简单易操作的特性成绩了它的大市场,使得粗加工的小米价格企高。现实是,除沁州黄为代表的小米,目前仍然没有其他任何1个小杂粮的品类由小变大。

2010年前后异军突起的山西荞麦产业,模仿性排浪式消费过后拆迁协议书一方签字生效吗,2014年统计数据表明,山西苦荞产业最大的龙头企业受市场冲击,销售额不足2013年3分之1。

市场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产品的问题拆迁地上果树赔偿标准。再好的药食两用特性,如果不能让消费者简便易食,不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价值,都不可能带来可延续的价格和价值的统1,苦荞茶终究没有登上大雅之堂与此有很大关系。

主食化如何表现很关键

大山里没有(那)好茶饭,只有(那)莜面栲栳栳,还有(那)山药蛋。有过上世纪70年代末生活经历的人们,对这首山西民歌也许耳熟能详,但是恐怕会做莜面栲栳栳的就寥寥无几了。

山西小杂粮难以成大气候的另外1个短板就是特殊的制作方式。粗粮细做会改进小杂粮粗糙的口感,在食品工业口味为王的时期,消费者重视吃健康吃营养的同时,口感也很重要。

恰如国家在思考明天谁来种地,城里的消费者在困惑明天谁来做饭。由于长时间粗放式发展,缺少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和企业的带动,山西企业卖原粮的多、深加工产品较少。小杂粮食品在街头也仅局限于风味小吃,未进入3餐主食。

2012年,山西杂粮外销量占总产量的30%左右,其中出口约10万吨,基本上属于原粮贸易;同年的1组数据也能够看出杂粮没有给山西带来附加值:小杂粮产业范围以上的只有80多个加工企业,且范围小、水平低、产品单1;杂粮加工量仅占总产量的25%,且以原粮粗加工为主;土豆加工量仅占鲜薯产量的30%,而粉条、淀粉等粗加工就占到10%以上,根本挤不到全国市场销售前列。

走主食加工之路,打造中国杂粮厨房成为山西小杂粮深度践行工业化理念、产业化运作思路的切入点;一样成为山西深入发掘民间传统杂粮主食独特配方及工艺,将原粮变成简便易食的绿色主食及保健饮品的驱动力。这成为山西小杂粮适应新常态拉动内需消费的又1张王牌。由此,山西紫团的杂粮包子、广灵荞宝的苦荞茶、6味斋的莜面栲栳栳、荞面猫耳朵、山西德御的杂粮饮料等等,都让小杂粮离市民的餐桌近了1步。

山西小杂粮产业也进入了1个相对快速发展阶段,做蛋糕的太原双合成和做酱肉的6味斋转型粗粮加工以来,山西已有12个国家级主食加工企业,截至2013年底,山西省杂粮加工企业销售收入到达75亿元。

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山西杂粮主食加工的不足,比值仅占到产业化销售额的10分之1,与不是杂粮王国的中部省份安徽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全省的企业销售额比不过河南思念和3全两个做馒头和水饺的企业。

究其缘由,主要是关注土地、厂房、设备投资,寻求范围化效益的多,研究市场、品牌和商业模式,寻求盈利性强的少。

品牌化如何溢价很重要

其实,品牌化也是山西小杂粮走向大市场的1张牌,只是打起来比较笨拙而已。

品牌化的进程是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范围化种养、标准化控制、产业化经营的进程拆迁房分安置房和商品房吗,有益于促进农业由资源型或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俭型转变,由数量型、粗放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

这1观点在山西杂粮产业振兴中也得到了印证。沁州黄小米由1元左右涨到10元左右也就是近两年的事情,谷子产量小价格低,1度导致沁县农民除满足自己饮食习惯以外,改种玉米成为种地农民提高收益的选择。

沁州黄从企业品牌变成区域公共品牌后,沁县企业和合作社尝到品牌带来的溢价甜头后,已试图通过檀山皇、吴阁老、乡里香、万里香等分品牌来差异化发展自己的小米产业。

早在2011年,分管农业的副省长郭迎光履新山西之初,也提出了做几个全国性杂粮品牌的思路。

太原市百年老字号企业6味斋是1家以豆制品、熟肉等加工为主的食品企业,杂粮主食加工成为企业新的增长点以来,6味斋前后投资400多万元,与山西省农科院联合,进行了杂粮产品的研发和工艺创新,购进了先进的杂粮加工设备,并创建了高天深粮杂粮系列产品,3清面、灌肠、紫薯油糕、全荞面面条等杂粮主食制品。老字号加新品牌成为6味斋和双合成依托品牌竞合省城太原主食市场的1道风景,竞合的意外成果是让1个地摊主也跻身入品牌主食生产行列,这就是新崛起的金大豆。

3年前,郭迎光掰着指头数的第1个杂粮品牌百素珍杂粮包子,从无到有,也完成了在长治主食市场上品牌化的洗牌,正向全国市场扩大。

与此同时,最近几年来,汾州香、东方亮小米、雁门清高苦荞茶、双合成的外家品牌等1批知名品牌也逐渐在市场上崭露头角。

但是,多年的煤焦复合型经济让山西人荒疏了晋商的手艺。从资源性到品牌化的路走得还是有些蹒跚。正如文章开头所说的,世界上追捧中国红红芸豆,在岢岚农民的眼里就是1种小杂粮,农民收益不高,农业的比较效益也低,大大制约杂粮产业的全产业链发展。

1样的例子是山西1家为肯德基代加工薯条的企业,虽然是1样的配方,还是熟习的味道,却在产业链上不如肯德基赚的多,自有品牌也卖不出肯德基薯条的价格和销量。

厨房里没有小品类,餐桌上具有大市场。如何将悠久的黄河农耕文化和独特的资源天赋用产品去表现、用品牌去溢价,成为山西小杂粮做大做强的又1个瓶颈。

路在何方?关键在人。

如果说品牌的核心是产品,那么产品的核心应当是企业家,或叫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山西的3年实践证明了小杂粮产业企业的经营者观念决定了山西小杂粮产业的路径模式,小而杂变身大而强关键在人在用什么样的理念引导,用什么样的人去推动。

(第1农经整理)